您当前的位置:滚动 > >正文
24年见证爱情 婚姻登记员的甜蜜事业

时间:2023-08-24 14:34:47   来源:央广网

00:38

央广网衡阳8月23日消息 (记者李芳森 通讯员程曦)8月22日,农历七月初七,传统七夕佳节,宜甜蜜。

每年七夕,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副主任何湘涛都要“起早贪黑”,为新人进行结婚登记。

不少新人选择七夕当天领证(央广网发 程曦 摄)


【资料图】

“这是一份甜蜜的事业。”何湘涛,石鼓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婚姻登记员,2000年来到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(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前身)工作。这份“甜蜜的事业”,他已经干了24年。

七夕当天,记者来到婚姻登记服务中心,跟着何湘涛共同见证爱情。

誓言

“今后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无论富有还是贫穷,无论健康还是疾病,无论青春还是年老,我们都会风雨同舟,患难与共,同甘共苦。”8点上班时间未到,一段结婚誓词已从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传出。

谢中兵和范玉宣读结婚誓词(央广网记者 李芳森 摄)

6点起床,谢中兵和范玉7点便到达婚姻登记服务中心,“今年是我们认识的第3年,想进入人生的新阶段”。这对新人还带上了亲友团,一起来见证爱情。

“这么重要的时刻,很多新人都会睡不着。”对于这种情况,何湘涛早已习以为常。虽不是难以入眠,何湘涛总习惯七夕提前上班。

看着步入人生新阶段的夫妻,何湘涛也回忆起这份工作的开端。

何湘涛为新人递上结婚证书(央广网记者 李芳森 摄)

1998年前,石鼓区居民的婚姻登记,是由民政局指派一名工作人员兼职办理。直到1999年4月,城北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才正式挂牌成立,编制4人,拿到婚姻登记员证书后才能上岗。2001年5月,在行政区划调整后,城北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,变更为石鼓区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。

何湘涛,便是最早的那批持证上岗的婚姻登记员,2000年来到婚姻登记管理服务中心工作。

石鼓区下辖8个镇街,人口25万左右。从2003年撤销乡镇、街道婚姻登记权,实行集中登记开始,石鼓区适龄青年登记结婚,大多都会在何湘涛这里办理。

“工作虽是日复一日的‘旧事’,但每天见的都是新人。”24年不间断的重复,何湘涛热情依旧。

一份结婚证书登记结束,一段结婚誓词的宣读声,又重新从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传出。

华服

填表、审查、盖章,三道程序,婚姻登记过程简易。

对于刘翔鹏和周梦琳来说,为7年爱情长跑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,不能简单度过,自然得“盛装出席”。

“盛装出席”的刘翔鹏和周梦琳(央广网记者 李芳森 摄)

两套汉服、大红底色,两人如同烈日般热情、夺目。

“程序虽然简化,但幸福不会减少。”在何湘涛的记忆里,多年前的婚姻登记工作远不如当下简易快捷:需要出示由单位或村(居)委会开具的婚姻状况证明、强制性婚前健康检查。

“24年工作,每天都很温暖。”何湘涛回忆,2008年8月8日中午1点,在加班一个小时后,自己刚关上办公室门,准备去食堂吃午饭,便有一对新人风尘仆仆地赶到。

“他们住的地方,离登记中心有20里左右,借了同乡的自行车,两个人这样骑一段、歇一段,几个小时才到。”何湘涛至今还记得他们幸福,又满怀期待的眼神。于是,重新打开门,给他们登记注册。

再到食堂时,厨师们已经休息,何湘涛只能饿着肚子继续下午的工作。

何湘涛为新人办理结婚证(央广网记者 李芳森 摄)

24年间,由何湘涛登记的新人有近3万对。“现在我出门逛个街,可能都会有人认出我,笑着跟我打招呼。”幸福和满足,在何湘涛的嘴角升起。

“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规定,从现在开始,你们就是合法夫妻,祝你们白头偕老、一生幸福。”何湘涛郑重地把结婚证交到这对新婚夫妻手上,刘翔鹏和周梦琳由此成为了“我们”,并给何湘涛递上一把喜糖。“你看,这份工作含“糖”量够高吧。”

“小手一牵岁岁年年,爱心相守长长久久。”何湘涛把对新婚夫妻的祝福,不仅时刻挂在嘴边,还闪烁在登记中心的显示屏上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标签:

精心推荐